前卫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qianweizzs@163.com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前卫》杂志社

网址: 《前卫》杂志社

提升学科声誉 营造创新氛围

时间:2021/05/21  点击:43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较,我国当前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仍显不足,师生科研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学科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提高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提升学科社会声誉既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又是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的重要举措。

要深刻认识创新核心地位,发挥高校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被放在首要位置;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和科技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是近三年中最高的。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在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要结合高校学科发展实际,制订学科社会声誉提升计划。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面前,高校不仅要抓好学术成果、科研平台等学科“硬实力”,还要抓好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等学科“软实力”。

当前,高校在提升学科社会声誉的过程中,面临高峰学科实力与师生、业界、大众认知不匹配,特色学科知名度不高、特色不特、亮点不亮,交叉学科宣传各自为战、缺乏指导、宣传效率不高等诸多困难。解决上述问题,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入手,如通过挖掘出一批具有宣传价值、但尚未充分被报道宣传的学科专业,借助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等校内外媒体平台,持续推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特色报道;也可以通过建立多学科宣传协同会商机制和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和及时报道多学科联合攻关成果。重点是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状况,制订相应的学科社会声誉提升计划,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工作模式。

要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激励师生勇担科技创新重任。在开展学科社会声誉的媒体宣传和系列社会活动中,不仅要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要注重在师生中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会创新的浓厚氛围。重点是要激励师生勇担科技创新的时代重任,引导他们把服务国家发展作为一种追求,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造更多一流创新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要大力宣传报道党中央对科技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引导师生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鼓励他们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勇攀科技高峰;要宣传报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我国当前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引导师生对标国际科技前沿,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要大力宣传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激励师生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既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又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多出高水平原创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作者徐海鑫系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姝雯系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科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21日第2版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21/05/21

上一篇:沂蒙精神:党群同心水乳交融
下一篇:八闽大地 风展红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