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形成期、发展期和转型期等五个阶段,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改革开放四十年
作者简介:
原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四十年:历程回顾与趋势展望
作者简介:李祥,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民族教育研究;刘莉,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形成期、发展期和转型期等五个阶段,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制度保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始终强调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路径具有可行性;二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遵循外部发展环境而演变,目标具有适应性;三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内容具有全面性。同时政策也存在实施主体界定模糊、前瞻引领性政策缺乏、政策层级不高等问题。展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趋势,如何激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生发展动力是今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关 键 词: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四十年
职业教育作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特殊且重要的角色。加快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民生的改善,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精准扶贫,对于民族地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意义重大。[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制定了大量相关政策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尤其是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九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表述,为新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更提出了新的挑战。站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回顾四十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提炼经验、反思不足,这对进一步审视民族地区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从无到有,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形成期、发展期和转型期等五个阶段,其对明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发挥了制度保障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
1.第一阶段(1978-1990年):政策萌芽期
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高寒山区、边境地区、牧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非常落后。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均亟待发展,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更多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和扫盲
本文发表于前卫教育上,极少直接提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如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了中小学教育、民族师范教育等具体问题。这时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有了较为紧迫的时代背景,一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的十余年,高校录取人数一直处于极低水平,二是随着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职业技术人才短板的劣势逐渐显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职业高中办学等相关建议。这一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虽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但其他相关的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民族地区初等教育的普及及教育条件的改善,为后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制定可行性打下了基础。
2.第二阶段(1991-1996年):政策探索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这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并积极帮助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成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意见》明确指出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加快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并明确提出了培养素质较高的新型农(牧)民的目标,此外在办学方向、办学方式、管理办法、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规定。1992年至1996年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成为国家层面民族教育政策或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提及的重要内容,如《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1992-2000年)》《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强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1992年)》等民族教育相关政策文本中,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都提出了指导意见,但由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除了反复强调依托地方资源和优势发展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外,相关政策并没有提出较为系统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意见,政策尚处于探索期。
3.第三阶段(1997-2005年):政策形成期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制度保障的形成,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向了法治轨道,这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现今来看,《职业教育法》存在的瑕疵不少,而且该部法律也没有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直接相关的条款,但其提出“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等诸多重视职业教育地方适切性的规定,为民族地区结合地域实际和民族实际开展职业教育起到了制度导向作用。1997-2005年期间,国家出台了许多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如,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探索符合中西部地区实际的职教模式”。2000年7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提出“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以及“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重要思想。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出台的职业教育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等都指出了职业教育要为农村、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更好地服务,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目标。这一时期,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广泛涉及办学方式、师资建设、经费保障、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课程开发等方方面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9/2/7 1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