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qianweizzs@163.com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前卫》杂志社

网址: 《前卫》杂志社

徐宏伟:“技术使用”的哲学省思及其职业教育意蕴

时间:2019/2/12 9:27:39  点击:755


       

内容摘要:在“技术使用”哲学的观照下职业教育价值得以澄明:挺立教育本体价值;促生交往实践价值;彰显技术伦理价值。

关键词:技术使用;哲学;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

  原题:“技术使用”的哲学省思及其职业教育意蕴

  作者简介:徐宏伟(1985- ),男,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教育哲学。天津 300222

  内容提要:从哲学视角看,作为职业教育“焦点”的“技术使用”是技术的工具性、社会性以及伦理性的统一。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中“技术使用”存在三重建构并共同指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技术使用”的知识建构培育“基本职业能力”;“技术使用”的社会建构形塑“关键能力”;“技术使用”的伦理建构涵融“技术伦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在“技术使用”哲学的观照下职业教育价值得以澄明:挺立教育本体价值;促生交往实践价值;彰显技术伦理价值。

  关 键 词:技术使用 哲学 职业教育

  标题注释: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CJA16019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7-0005-06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性、技术性、技能性、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或是实践行动领域,职业教育的“焦点”都主要集中在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评价等相关问题围绕着它被不断抛出与探讨。这个“焦点”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它的“合法性”已经由实践证明并被现实所给出,但它仍然需要被检视,原因在于“熟知非真知”。尽管人们不断提及“技术实践能力”,但更多是从功利与实用的工具理性角度去理解,其多元价值意义处于隐而不彰的被“遮蔽”状态。哲学层面的省思能够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整体而综合的视角,有助于“解蔽”技术实践能力的多元价值面向。因此,本研究将在人、技术、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之链中把握技术实践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建构过程,并从中揭示出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技术使用”的哲学省思

  从技术自身来讲,它包括技术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使用、技术发明、技术评价等环节,而其中的“技术使用”则是所有这些内容的“公约数”,因为“事实上,根本没有所谓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只存在于某种应用的情境中。这就是为什么技术的每一个重要方面都被认为是某种类型的‘使用’。”[1]“技术使用”具有存在论本体意义,它是人类技术生存的最基本方式,一切技术活动都离不开“技术使用”,人凭借“技术使用”开展技术设计、生产、制造、创新等活动,并最终“从无到有”地制造产品、创新工艺、提供服务,体现出“技术使用”的基础性与此在性。同样,作为技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技术设计”与“技术使用”的关系,类似于语言学所讲的“语义”与“语用”的关系。“语义”表达的是超语境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的抽象涵义,“语用”体现的是词语或句子在实际语境运用时的具体意义。“技术设计”主要是规划与设计超情境的、理想性、相对抽象的技术结构,“技术使用”则将技术运用于情境化的、现实性的、绝对具体的实践活动,重在功能呈现。所以,“技术设计”虽然也很重要,但只有经过人的“技术使用”,其结构指向才会转化为现实功能发挥,才会真正呈现出对人类存在与发展的促进意义。

本文发表于前卫

。因此,“技术如果不被使用,缺失用物的一环,就不能被人‘推入’到实在的状态,不能实现其技术的价值,至少构不成完整的技术。而且只是在使用中我们才知道某物是不是技术。所以技术实在具有被使用的属性具有真实的功效。”[2]

  “技术使用”的存在论本体意义还体现在其现实整体性。“技术使用”是指人在具体实践情境中对技术的现实选择与实际运用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类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单元,聚集与反映着工作世界乃至社会生活世界的多元价值诉求。“技术使用”最外显的特征是其工具性与实用性,它们与工作世界的最基本要求相适应,涉及技术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工具使用的隐性诀窍发挥、显性规范遵循、技术创新与发明等内容。除此之外,“技术使用”还具有价值性与伦理性两个重要特性,反映出社会生活世界的价值和伦理诉求,包括“技术使用”中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精神的融入、“技术使用”中对公平、正义等价值原则的坚守、“技术使用”中人、技术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协调等。对“技术使用”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与实用性这一狭窄、单一面向上,而应该将技术、社会与自然等多种因素集合起来予以整体哲学省思,“认识到技术使用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的关系之链。具体来说,就是要认识到技术使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寓身之所,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关键所在,是技术知识的翻译与转译过程,是技术价值的博弈与耦合过程,也是技术伦理的驯化与形塑过程。”[3]

  总之,“技术使用”不仅仅是技术实践的一个环节,更具有存在论的本体意义,在技术实践活动中占据着基础性、根本性地位。基于以上认识,职业教育的“焦点”即“技术实践能力”在哲学本质上表现为“技术使用”能力,是指作为技术主体的学生从工具性、实用性、价值性、伦理性等多元诉求出发,围绕着“技术使用”的整体性特征来建构工作世界乃至社会生活世界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领域中“技术使用”的三重建构

  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的关键是其在技术实践学习中职业能力的养成。从“技术使用”的哲学意蕴出发,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本质是“技术使用”能力建构的过程,指向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以及伦理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技术使用”的知识建构帮助学习者掌握基本职业能力,“技术使用”的社会建构帮助学习者养成关键能力,“技术使用”的伦理建构帮助学习者形成技术伦理能力。“在这个建构的实践中,技术人工物所蕴含的技术知识开始扩散和转移,技术使用者责任意识和伦理体系开始建立和强化,内含于技术人工物之中的设计者价值诉求和生活世界中使用者对人工物的价值诉求之间也开始博弈和协商。”[4]

  (一)“技术使用”的知识建构培育“基本职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职业领域内部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其养成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学生对于“技术使用”知识的持续积累与主动建构。此过程涉及“技术使用”知识的种类、深度、广度、复杂程度以及具体运用。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9/2/12 9:27:39

上一篇:傅蕾 吴思孝 等:老年教育政策价值研究
下一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