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前卫》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8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728/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湖北省武汉市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qianweizzs@163.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qianweizzs@163.com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前卫》杂志社

网址: 《前卫》杂志社

刘月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40年

时间:2019/8/22 14:46:27  点击:651


       

内容摘要:本文不以每次出台的课程文件为界限划分课程改革的发展阶段,而是在大的时空中把改革开放40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划分为恢复整顿阶段、调整阶段、全面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

    原标题:普通高中课程改革40年

  作者简介: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

  从1978年到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课程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反映国家意志,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之际,系统总结我国40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进步,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国教育战线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奉献改革智慧。

  学术界特别是国家教育行政有关部门通常会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列为8次,而每一次均以国家所颁布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这些标志性的课程文件为划分基本依据。概括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每一次出台的课程文件及呈现的政策内涵所反映的都不是简单的课程蕴意,其背后均承载着国家大政方针、各领域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不以每次出台的课程文件为界限划分课程改革的发展阶段,而是在大的时空中把改革开放40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划分为恢复整顿阶段、调整阶段、全面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

  一、恢复整顿阶段的课程(1978年-1989年)

  (一)十年动乱后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学计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行各业发生了历史巨变。“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要求,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以扭转“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谬论所造成的错误影响。1978年,教育部修订了1963年颁布的相关文件,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各学科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工作作了全方位的制度安排,对于全面整顿和尽快恢复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整体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育质量,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尚不统一的中小学学制统一为十年制,中学五年(高中两年、初中三年)、小学五年,统一为秋季始业制度。规定中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业基础知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14门学科,并规定所有课程均为必修,突出了中学的基础教育性质。由于学制短,各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幅度压缩。

  1977年,邓小平强调“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为此,教育部组织全国200多位专家和优秀教师集中编写各学科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并于1978年秋季供入学新生使用。这套教学大纲和教材所承担的使命和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1)要全面清除“左”的错误影响,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要更新课程内容,化学、物理、生物和生理卫生教材适当吸收当时一些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推进教学内容现代化;(3)大量增加理科实验。该套过渡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通用教材仅仅使用了3年时间,但是对于快速扭转10年动乱给中学教育所造成的混乱局面、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第一个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迅猛发展,而我国刚刚结束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当时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

本文发表于前卫

。197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3]。1978年,邓小平在“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4]同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1981年,随着中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调整意见》,规定中学为六年学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结合中等教育的调整和结构改革,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将五年制中学逐渐过渡为六年制。同时明确了“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性质,强调“重点中学应模范地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完成教育界通常所说的“双重任务”。

  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是我国最后一个初高中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着重强调:(1)扎实打基础,特别是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2)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提出了从高二开始可安排两种方式的选修课,一为每周4课时的单课性选修,二为按照文理分科思路设置的侧重文科或侧重理科的分科性选修。实施中,分科性选修对学校课程的实际影响更为深远。时至今日,高中学校的课程安排仍然深受文理分科、高二分流的影响。(3)设置劳动技术课,作为实现高中双重任务、为学生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的重要举措。(4)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课时,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5)规定作业时间、考试次数、睡眠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以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

  198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978年颁发的中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进行了重新修订。1983年,教育部“决定适当调整高中数、理、化、生、外国语的教学内容,实行较高的和基本的两种教学要求”[5],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教材的“甲种本”“乙种本”,以期适应不同水平的高中学校使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981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整顿、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了较好的作用”[6]。然而,这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在执行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可选修范围较窄,仅局限于文科或理科课程上;二是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历史、地理课时偏少且课程内容不够完整和充实,有明显的重理轻文倾向。作为给重点中学制订的教学计划,虽然给其他学校留有调整的政策空间,但是为追求高考升学率,几乎所有学校都不遗余力地去执行,并且选择使用教材的“甲种本”组织教学,教材的“乙种本”名存实亡,致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同时,由于教学计划十分明显的文理分科倾向,进而执行中出现了扭曲现象,许多学校侧重理科的班级少开或不开文科课程,侧重文科的班级少开或不开理科课程,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造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果。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由: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卫杂志社编辑部

2019/8/22 14:46:27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培养的初探
下一篇: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学习共同体?